氧化鈣(CaO)是水泥生產中的關鍵組分,其含量與存在形式對水泥的凝結時間(包括初凝時間和終凝時間)具有顯著影響。這種影響既涉及化學反應的速率,也與水泥礦物組成的平衡密切相關,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分析:
水泥的主要礦物相包括:
矽酸三鈣(C₃S):決定水泥早期強度,水化速度較快;
矽酸二鈣(C₂S):主要影響後期強度,水化速度較慢;
鋁酸三鈣(C₃A):水化速度極快,是導致水泥急凝的主要因素;
鐵鋁酸四鈣(C₄AF):水化速度中等,對強度貢獻較小。
氧化鈣在水泥中以兩種形式存在:
結合態氧化鈣:通過高溫煅燒與矽、鋁、鐵等氧化物結合成上述礦物相,是水泥強度的主要來源。
遊離態氧化鈣(f-CaO):未完全參與反應的氧化鈣,以遊離狀態存在,其含量高低直接影響水泥性能。
少量遊離氧化鈣在水泥水化初期會迅速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(Ca (OH)₂),釋放鈣離子(Ca²⁺)。
Ca²⁺作為電解質,會增加水泥漿體中的離子濃度,促進 C₃A 的水化反應生成鈣礬石(AFt),同時加速 C₃S 的水化形成水化矽酸鈣(C-S-H)凝膠。
結果:縮短初凝和終凝時間,尤其對早期凝結過程有明顯加速作用。
若水泥中遊離氧化鈣含量超標(如超過 1.5%~2.0%),其水化速度較慢(因高溫煅燒導致結構致密,活性較低),會在水泥硬化後期持續與水反應。
後期水化產生的氫氧化鈣晶體體積膨脹(約 1.98 倍),可能破壞已形成的硬化結構,導致延遲膨脹開裂。
現象:水泥加水後迅速凝結,但經攪拌後又能恢復可塑性,本質是 C₃A 快速水化生成局部鈣礬石,隨後被遊離氧化鈣水化產生的 OH⁻離子破壞所致。
對凝結時間的影響:初期可能因 Ca²⁺濃度升高加速凝結,但後期遊離氧化鈣的持續水化會幹擾正常水化進程,導致終凝時間延長或凝結過程異常。
結合態氧化鈣通過影響礦物相比例間接調控凝結時間:
C₃A 含量的影響:
C₃S 與 C₂S 的比例:
為避免氧化鈣對凝結時間的不利影響,水泥生產中需精準調控:
煅燒工藝優化:
原料配比平衡:
石膏摻量精準控制:
氧化鈣對水泥凝結時間的影響具有雙重性:適量的遊離氧化鈣可通過增加 Ca²⁺濃度加速早期水化,而過量遊離氧化鈣會因後期膨脹和水化滯後導致凝結異常。結合態氧化鈣則通過調控礦物相組成間接影響凝結速度。實際生產中,需通過嚴格控制遊離鈣含量、優化礦物配比及石膏摻量,使水泥凝結時間(初凝≥45 分鐘,終凝≤600 分鐘)符合國家標準,同時保證強度與體積穩定性。這一過程體現了水泥化學中 “微平衡” 對性能的決定性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