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幹處進行拌制,而在沈陽水下澆築和硬化的混凝土,叫做水下混凝土。混凝土在水下雖然可以凝固硬化,但沈陽水下澆築質量較差。因此,只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,或在一些次要建築物的水下部分,才采取沈陽水下澆築的方法。對水下澆築混凝土要求較高,必須具有水下不分離性、自密實性、低泌水性和緩凝。瞠等特性。進行沈陽水下澆築混凝土,拌和物在進入倉面以前,避免與環境水接觸;進入倉面後,與水接觸的混凝土始終與水接觸。後澆的不再與水接觸,要求混凝土應縣有足夠的流動性劣抵抗泌水和分離的穩定性,而且必須在確能防止流水影響的圍堰內進行。澆築不得中斷並應盡速進行。在澆築完成後24h內,圍堰不得抽水。為了保證混凝土有良好的流動性,以便利用自身重量沈實,同時保證具有抵抗泌水和生離的穩定性,水下澆築的混凝土其水泥用量要求比一般混凝土多,用量在380~450kg/m3之間,水灰比應不超過o.55。含砂率和用水量也相應較高,而且不能用過大的粗骨料。水下混凝土與大流動度混凝土類同。根據水下澆築的特點,應加入水下不分離的外力劑,即增稠劑或增黏劑。增稠劑可分為丙烯酸和纖維素兩類。丙烯酸類有聚丙烯酰胺水解物、丙烯酰胺和丙嘶酸共聚物。纖維素類有羟乙基纖維素、羟乙基纖維素和羟基丙酰纖維素等。摻主為占水泥重的0.15%~1%。纖維素類具有緩凝性,摻量應偏小些。由於水下混凝土加入了增黏劑,黏度較大,這也是與自密實混凝土不同之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