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征特性:紫花苜蓿屬於多年生優*豆科牧草,高30-100厘米,根系發達,主根深入土中長達數米,側根主要分布於20-30厘米以上的土層中。莖直立或斜生,基部多分枝,莖中空或有白色的髓。三出羽狀復葉,葉片長10-25毫米,寬10毫米。花冠紫色,含花8-25躲。種子呈腎型,長2-2.5毫米,寬1-1.3毫米,黃褐色,陳舊種子為深褐色。
紫花苜蓿適應性廣泛:喜溫暖和半濕潤到半幹旱的氣候條件,在年降水量只有300毫米、PH值為6.5-8.0範圍內均能生長。*適宜在地勢高燥、平坦、排水良好、土層深厚、沙壤土或壤土中生長。具一定的耐鹽性,據測定,幼苗的耐鹽度(全鹽含量)為0.3%,成長植株的耐鹽度一般為0.4-0.5%。國際上根據抗寒性的不同,將紫花苜蓿品種分為10個休眠級。休眠級為10的品種冬季不休眠,適於冬季溫暖地區種植;休眠級為1的極休眠,適宜於冬季極其寒冷的地區種植。
飼用價值:紫花苜蓿是各種牲畜*喜食的牧草。葉的粗蛋白質含量比莖高1-1.5倍,粗纖維含量比莖少50%,越是幼嫩,葉的比重較大,營養價值越高。因此,紫花苜蓿的營養價值與收獲時期關系很大,幼嫩苜蓿含水量較高,隨生長階段的延長,蛋白質含量逐漸減少,粗纖維含量顯著增加。初花期刈割的苜蓿消化率高,適口性好。播種後2-5年內生產力高,青刈或調制幹草可以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,五年後可作為放牧地使用,但應有計劃地做到分區輪割或輪牧。
適宜種植區域:紫花苜蓿起源於伊朗,已廣泛傳播於世界各地的溫帶氣候區。我國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,由於氣候條件非常適宜,西北、東北、華北等地區已有大面積種植,華東地區的山東、江蘇和長江中下遊地區亦有栽培。